❶ 见“摸棱”。
❶ 亦作“摸棱”。谓处事态度依违,不明确表示可否。见“摸稜”。
引 《旧唐书·苏味道传》:“尝谓人曰:‘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貽咎谴,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。’”
世因称 苏 为“苏摸稜”或“摸稜宰相”。摸,用同“模”,今谓“模稜两可”,本此。 宋 蔡絛 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三:“改官匪难,当别有骤进用,径入侍从行缀矣。然反覆不常,惟畏慎作摸棱态过当,卒致身辅相。” 汉语词典//Www.FhcHa.COm/Cidian/提供
❶ 比喻言语、意见或态度含糊不清。参见「摸棱两可」条。
亦作“摸稜”。指处事态度含糊,不明确表示可否。《旧唐书·苏味道传》:“尝谓人曰:‘处事不欲決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。’”世因称 苏 为“苏摸稜”或“摸稜宰相”。摸,用同“模”,今谓“模稜两可”,本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