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uánghuò

狂惑

  • 拼音kuáng huò
  • 注音ㄎㄨㄤˊ ㄏㄨㄛˋ

词语解释

❶ 精神错乱;疯癫。不明事理,糊涂。用为自谦之词。狂妄昏惑。

引证解释

❶ 精神错乱;疯癫。

《荀子·荣辱》:“人之有斗,何哉?我欲属之狂惑疾病邪,则不可。”
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:“﹝ 高洋 ﹞沉酗既久,弥以狂惑,至於末年,每言见诸鬼物,亦云闻异音声。”
清 戴名世 《李烈妇传》:“检 病狂惑,一日屡以掌批烈妇之颊,人皆谓不堪。”

❷ 不明事理,糊涂。

汉 赵晔 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“臣今年老,耳目不聪,以狂惑之心,无能益国,窃观金匱第八,其可伤也。”

❸ 狂妄昏惑。

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狂惑之人,告之以君臣之义,父子之理,贵贱之分,不信圣人之言也,而反害伤之。”
汉 袁康 《越绝书·德序外传记》:“夫差 狂惑,贼杀 子胥 ; 句践 至贤, 种 曷为诛?”
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嘉遁》:“荆卿 絶臏以报 燕,樊公 含悲而授首,皆下愚之狂惑,岂上智之攸取哉!”
清 王夫之 《知性论》:“惝怳以测其影,斯问而益疑,学而益僻,思而益甚其狂惑。”

❹ 用为自谦之词。汉语词典//Www.fhcHA.coM/CidIan/提供

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昧死上狂惑屮茅之愚,臣言唯陛下财择。”

近音词 / 同音词

相关组词

网络解释

1.精神错乱;疯癫。 2.不明事理,糊涂。 3.狂妄昏惑。 4.用为自谦之词。